赋能升级、“智”造未来。10月12日,“2018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在南京开幕。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应邀出席并发表“智能制造,降本增效 -- 以用户体验为中心,全面推进品质革命”主题演讲。
李书福: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必由之路
李书福出身制造业,坚守制造业,对制造业充满感情。他认为,中国制造已经到了十分重要的关键转型时刻,智能制造是唯一出路和美好未来。
他呼吁,万众一心,尽快形成中国汽车工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中国制造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迈向中高端。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他还重点说明:“我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我是开放的全球主义者,我支持全球自由贸易,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我支持中国汽车工业更加开放,鼓励中国汽车更好地走向世界,实现真正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推动世界各国经济合作多赢,给全球用户带来实惠,充分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本次大会由江苏省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共同主办。
以下是李书福董事长演讲原文(部分内容经润饰):
开放的中国已经与世界紧密相连,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不可逆转,全球产业链进一步合理分工,持续深入改革,扩大开放,不断提高全球化水平,依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历史机遇。
今天,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正在实现全面小康。中国经济进入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必须重新回来,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全面推动国家综合竞争力提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个企业,尤其是制造业,如何正确理解这样的时代背景,如何积极响应?如何抓住这来之不易的历史机遇,创造更大的商业成功,为用户提供更体贴,更加与时俱进的消费体验?如何适应中国人口老龄化挑战?如何迎接中美贸易摩擦产生的一系列经济现象及由此带来的各种深度结构调整?
就当前而言,回答这些问题的唯一答案就是智能制造,降本增效,以用户体验为中心,全面推进品质革命。这既是中国制造业的唯一出路,也是中国制造业的广阔前景、美好未来。
制造业的卓越进程必须走向价值创造链的中上游层面,并且形成核心创造能力,而不是长期停留在价值链的中低端继续粗放发展。中国制造业必须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必须进一步总结过去,展望未来,不能玩小聪明,搞短平快。
李书福: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必由之路
智能制造的本质就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智能的本质就是数字化技术的灵活应用、广泛链接与自学习能力的不断提升,制造的本质就是把设计变成产品,把虚拟变成现实。智能和制造四个字放在一起就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从全球来看,美国是“互联网+”,欧洲是“+互联网”,所谓的“互联网+”,就是在互联网的前提下、基础上、环境中发展制造业及相关周边产业,所谓“+互联网”,就是在现有制造业及相关产业的基础上结合信息技术,最终形成工业互联,消费物联,人机交互,万物相联。
这是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也是符合各国自身国情,从实际出发的自然选择,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大家可以因地制宜,各显神通。中国制造,无论走哪一条转型升级发展道路,都离不开智能制造的共性话题,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智能制造的目的是什么?是图个概念,要个花架子还是要形成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如何实现智能制造?不同的企业,不同的行业情况千差万别,什么样的价值取向,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决定了什么样的发展路径,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谁也无法抗拒。实现智能制造必须痛下决心,必须从用户需求出发,从企业决策者内心出发,不断超越自我,实现引领。
制造业赚不了快钱,但是如果实实在在干制造业,也是饿不死,风险较低的行业,制造业需要长期努力,长远规划,需要人才培养,团队稳定,科技投入,创新驱动,制造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基础性角色,既要战略清晰,又要耐力足够,更要意志坚定。
最近几年,虚拟经济虚火旺盛,有些没有责任感的资本,唯利是图的资本,甚至非法的资本严重扰乱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各种网络非法交易,客观上助长了线上法外之地的滋生,扭曲了党和政府的正确战略,有些实体经济企业经不起这种现象的诱惑,为了赚取快钱而进入自己不熟悉的行业,赶热浪,造概念,结果就是欲速而不达。
发展智能制造,需要环境、资金、人才与可持续发展政策的支持,必须持之以恒、坚定不移、理直气壮地拿出一系列政策,长期地支持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
虽然机器可以取代人的一部分功能,可以走向高度智能化,但机器就是机器,有其局限性,我们一定要明白,机器是由人设计制造出来的,创造机器的核心基础还是人,如果没有足够的人才条件支持,智能制造只能停留在理想状态,初级阶段。
当今中国迫切需要大量基础人才的培养,中国实业界需要培养大量软硬件技师技工人才。
软硬件两方面的人才都很重要,既不能重软轻硬,也不能重硬轻软,没有硬件的支持,软件将失去意义,没有软件的帮助,硬件将无法智能化。
因此中国需要培养大量的软硬件工程师,需要一代又一代年轻的力量加盟到智能制造的潮流之中,让智能制造成为一种时尚,吸引大量热血青年为之持续地务实奋斗。
中国制造需要不断地打基础、练内功,万万不可急于求成。中国制造的人才队伍需要进一步练就硬功夫,学会真本领,一定要谦虚地寻找差距,承认差距,努力地弥补差距,不断攀登科学技术的高峰。
千万不能脱实向虚,空谈理想,不懂装懂,好高骛远,我们的制造业必须要建立在有竞争力的软硬件人才培养能力与成长环境的基础之上。
有竞争力的智能制造场景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工匠精神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一定要让干活的人有尊严,乐意为之奋斗,一定要提倡劳动光荣,尊重勤劳致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伟大目标。
智能制造产业链很长,从技术规划、工艺选择、设备选型,到芯片设计、芯片制造、商业模式探索、生产数据累积与利用、软件设计、系统应用、网络架构规划、多种链接协议的对接以及正确评估、确认自身处于智能制造的哪一个阶段,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等等。
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基础理论的研究、基础工业的发展、基础人才的培养,这三个基础都需要政策大环境的配套,需要教育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还有法律环境建设。
拿来主义,不但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反而造成技术差距越拉越大,主动权越来越小,可持续发展能力越来越受制于人。
我来自于制造行业,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制造业,我对制造业充满感情。
尤其是进入汽车行业后,我越来越感受到制造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但是客观公正地分析中国汽车业,就会发现,短板确实存在,如果不加以弥补,不尽快形成中国汽车全产业链竞争优势,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的中国,就会继续被全球各国汽车品牌瓜分,中国的被动局面将会继续存在下去。
如果尽快地采取有效措施,弥补短板,形成中国汽车全产业链竞争优势,将会对中国整个制造业产生全局性帮助,也会对全球汽车工业贡献力量,而且能够得到同行与用户的尊重。
智能制造在汽车行业应用广泛,无论是整车设计、工程研发、车间互联、机器学习还是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都离不开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必须体现竞争力。落后的技术、落后的管理、低劣的品质、居高不下的成本,必然被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高标准的品质、有竞争力的成本控制所取代,任何形式的商业谈判,舆论公关都回避不了以上这些根本性问题。
工业的本质是客观存在的,工业产品的竞争力必须通过智能制造才能得到不断提升,工业企业的效益只有通过技术创新,品质提升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用户消费体验水平,不断降低物耗成本,充分利用产能,保证产品一次通过率,才能让用户买到高可靠性、高品质的消费体验,才能让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李书福: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必由之路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竞争无处不在,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常态,中国制造已经到了十分重要的关键转型时刻。
对企业来讲,已经到了决定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已经走到了淘汰赛的生死发展阶段,唯有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才能走向光明未来,任何形式的抱怨与自我欣赏都回避不了无情的市场竞争与残酷的生死挑战。
我们必须鼓起勇气,直面挑战,解决问题,向内部管理挖潜力,向科技创新要效益,不能简单地向用户转加成本,更不能搞不正当竞争。否则将会伤害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转型进程,破坏市场经济秩序,最后不但损失用户的利益,而且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也必须尊重以上规律,制约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零部件企业竞争力不足,我希望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链尽快提高竞争力,尽快形成同步研发能力、协同创新能力,帮助支持中国整车工业更好地快速发展。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需要依法合规、公平透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就像国歌的歌词内容一样,“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借此机会,我想与大家分享一组数据:
中国乘用车市场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产品是外国品牌,而且是高附加值产品,百分之四十以下是中国自己的品牌产品,而且是低附加值产品,同时政府还承诺,五年后全部放开汽车行业股比限制,就是这样,有些人还说中国汽车市场不够开放。
2017年中国品牌乘用车在全球市场销量1057万辆,在全球市场占有率只有13%。出口量才61万辆,而且大部分是向不发达国家出口,基本上没有什么利润。进口汽车122万辆,以中高端车型为主,基本上都是高附加值汽车产品。
大家想一想,我们汽车行业的真正的竞争对手到底是谁呢?
最后,我想重点说明一下,我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我是开放的全球主义者,我支持全球自由贸易,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我支持中国汽车工业更加开放,鼓励中国汽车更好地走向世界,实现真正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推动世界各国经济合作多赢,给全球用户带来实惠,充分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