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51年斯坦福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大学科学园以来,世界各国科学园的数量急剧增长,大学科技园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科技园以高校为依托,结合高校科研能力和社会优势资源,在转化高校学术成果、孵化初创企业和培养创新人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逐渐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
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在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科技孵化体系道路中,将教育资源与科技资源相结合,实现大学科研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的积极尝试。遍布全国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已经成为国家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双创智力资源和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同时还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新高地,为各地的创新创业生态发展形成了有力的支撑。
厦大国家科技园
自2002年首批国家大学科技园认定以来,全国现有115个大学科技园。北京和江苏的国家大学科技园数量均为15家,在全国领先,上海以13家紧随其后,辽宁、山东、黑龙江、浙江、四川等地方零星分布,其他没有资质的不计其数,已呈现出大分布、小聚集的发展格局,国家级、省级和高校自办等多层次、全方位发展的三级大学科技园体系日趋成熟。
科技园区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承担着一个城市、一个区域的创新驱动和产业升级。但科技园快速发展的背后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政策套利、以租养业等等,逐渐使得科技园的发展与使命背道而驰。
新型科技园要发挥公共服务
很多科技园区带有浓厚的房地产特征,把房地产的运营模式套用在科技园区上,但由于盈利模式尚未清晰,营业收入仍大部分来自于物业销售的收益。他们对科技园如何发挥公共服务载体的功能缺乏考虑,也没有创新运营服务模式去支持科技企业创新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所以,逐渐走上了一些孵化器的老路,靠政府补贴和微薄的房租度日,最终在激烈、同质化的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物业是基础,运营是核心,科技园区的运营服务能力要重于开发能力。随着土地资源的日益稀缺和行业竞争的加剧,大学科技园区的发展逐渐从一般性的拼硬件和成本竞争转向为效率的竞争和服务能力的竞争。这也意味着园区越来越从单一功能楼宇向复合型园区发展,从单纯的园区物理空间的提供逐步走向“功能化园区”的时代。
厦大国家科技园是经科技部、教育部认定的、福建省首个国家大学科技园。以园区开发为载体,遵循市场经济基本规律为前提,开发运营与入驻企业按照契约关系,使园区物业资源、企业资源按照市场行为聚拢在一起,充分发挥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区别传统的招商引资和管理职能,目前厦大国家科技园已经向全方位的产业及城市综合化服务转型,充分发挥沿海地理区域优势和“一带一路”时代机遇,建立“海丝云创”运营平台,整合园区内外主体和海内外市场之间的优势,致力于打造全国领先的产城融合示范标杆。并通过为入园企业提供一系列包括人力资源、技术、资本、市场等诸多方面的组织、管理和服务,帮助企业顺利生存、快速发展壮大。完善进驻服务不仅为初创企业提供基础型服务,降低创业风险,同时为高成长企业提供发展型、延伸型服务,满足个性化需求。
厦大国家科技园将立足厦门服务海内外
厦大国家科技园对创新业态、产业升级、经济增长的辅助功能,主要围绕孵化、集聚、服务三个维度展开。
一是孵化,包括孵化人才、孵化技术、孵化企业等。实现厦门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的有机结合,结合提供网络化的自营服务平台和自循环的企业成长生态系统,推动高校与企业之间在人员、信息、资本、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流动与整合,提升整体孵化及运营能力,助力科研成果的快速市场化与产业化。
美丽厦门
二是集聚,立足厦门市产业发展定位,打通产、学、研、企各个产业链条,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在产业链垂直整合的基础上,同步进行横向的资源整合、业务整合,在产业链条的每一个分支环节,集聚适宜的咨询机构或综合服务商。另外,厦门大学蕴含的智库资源优势鲜明,可快速形成集群式创新的磁吸效应。科技园区以产业升级、产业集群为基础,以创新型和成长型高新技术企业为客群;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医药、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为主导产业,打造立足区域、服务全国、辐射“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优势产业集聚区。
三是服务,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建设为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为生产研发提供技术支撑的技术平台、为企业运营和资本运作提供投融资服务的金融平台、为企业规范运行提供法务支撑的法律平台以及为企业整合资源协作共赢提供沟通交流的信息平台,不断提高园区服务企业和产业发展的针对性和专业化水平。
接下来,厦大国家科技园将持续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一目标,坚守初心、找准定位、精准发力,构建一个以公共服务属性为核心的科技园区建设新模式。
更多科技创新企业相关消息欢迎关注常平科技园!
免责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均来自网络,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仅作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素材来源:中国日报网